
读创/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张玮玮 通讯员 郑嘉纯 文/图
法治课堂进校园、“产品质量纠纷案件审理”模拟法庭活动、免费法律咨询活动……近日,深圳民法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,以丰富多彩的形式,多措并举开展普法宣传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法治春风吹进校园 普法课堂有趣又有料
“当你一个人走在小路上,发现有陌生人在身后跟踪你,你该怎么办呢?”“不认识的叔叔阿姨他们想亲你,抱你,可以让他们亲,让他们抱吗?”3月31日,深圳民法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进龙华区福城街道桔塘社区新塘幼儿园,为小朋友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课。
活动现场,深圳民法博物馆法学专业讲解员董老师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,借助生动有趣的动画图片、案例,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,分别从“遇到陌生人,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?”“如何防范危险?”“什么样的肢体接触的行为是不可以的?”等问题入手进行知识宣讲,小朋友们在董老师幽默风趣的精彩讲课中听得津津有味。
在讲解过程中,董老师还巧妙地设置了抢答环节,极大地激发了小朋友们的积极性,小朋友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,现场气氛热烈。董老师提醒小朋友们出行一定不要乱跑,要紧跟家长,要牢记家长的电话以及急救电话,遇到陌生人跟踪一定要往人流量多的地方走,遇到困难和危险要及时寻找救助。董老师一边讲解,一边示范,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小朋友们热烈的掌声。
活动结束后,民法博物馆工作人员还向小朋友们发放了12色水彩笔、卡通画纸等“法治大礼包”并进行合影留念。把法治课堂搬进幼儿园,不仅丰富了小朋友们的安全知识,增强了安全防范意识,而且在幼儿小小心田里种下法治的种子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、和谐的环境健康成长。
深圳民法博物馆冯馆长表示,此次普法活动进校园,是民法博物馆公益普法系列活动第一次走出深圳民法公园,在校园、社区进行普法宣传一次有益的尝试。接下来,深圳民法博物馆将持续探索新的普法方式,着力实施寓教于学、寓学于趣、寓教于情、寓教于行的“四于”普法新模式,充分调动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营造尊法、学法、守法、用法的良好氛围。
“沉浸式”体验模拟法庭,法治意识润心田
4月1日下午,一场主题为“产品质量纠纷案件审理”模拟法庭活动正在深圳民法博物馆开展,市民可免费进场观看。当天,“模拟法庭”现场座无虚席。该场活动以产品质量纠纷案件法庭庭审为切入点,由专业的法学工作者参演审判长、审判员、书记员、原告、原告代理人、被告、被告代理人、证人等法庭角色,按照规范的庭审流程呈现法庭庭审此类纠纷案件的现场情况。
“很多海外代购的商品并无中文标签,且商品不一定符合我国的进口标准,遇到这种情况,若出现质量问题,消费者可以主张赔偿吗?”这场模拟法庭的案件依据真实案例改编,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,海外商品需求旺盛,海外代购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产生了一些纠纷和法律问题。模拟法庭案例巧妙地囊括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《食品安全法》等法律知识,法学专家通过以案普法的生动形式,向群众进行普法宣传。
“模拟法庭的活动生动有趣,孩子也听得津津有味,每次来参加民法博物馆的普法活动都能学到很多的法律知识。”带孩子来旁听模拟法庭庭审的张女士表示。
龙华区司法局负责人表示,“模拟法庭”活动是龙华区司法局、深圳民法博物馆探索的一种新形式普法宣传活动。如此身临其境的 “沉浸式”普法宣传方式,形式生动,既让广大群众直观了解法院庭审流程,又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“干货”通过案例进行演绎,更易为群众理解接受。
“在今年的3月份,我们启动了深圳民法公园、民法博物馆第二批讲解员的招募,现在已经招募完成,接下来我们将对这批志愿者进行培训,后续这批志愿者还将参演模拟法庭的角色,沉浸式体验庭审审判全过程,领悟法治文化的魅力。”龙华区司法局负责人说。
免费法律咨询,为居民撑起法律“保护伞”
4月2号下午,在深圳民法博物馆的门口,一场免费法律咨询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。活动现场,专业律师围绕着居民关心的家事纠纷、劳动纠纷、房产纠纷、借款纠纷等法律问题开展一对一解答,让群众寻法有道,解疑有路。
“周末在深圳民法公园游览的时候,经常能看到免费法律咨询的‘小摊’,有时候遇到一些困惑,就会第一时间来寻找帮助。”在深圳民法公园漫步的李先生表示。“律师提供的建议很专业,在家门口就能把问题给解决了,真的很方便。”参加过免费法律咨询活动的王女士说。
深圳民法博物馆冯馆长说:“民法博物馆每月都会固定开展免费法律咨询活动,通常是邀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来深圳民法博物馆进行‘摆摊’,供市民群众进行咨询。每次免费法律咨询活动的反响也很热烈。”
龙华区司法局负责人表示,免费法律咨询活动不仅能让市民进一步了解法律相关知识,而且能增强市民群众通过法律援助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。接下来,龙华区将继续依托深圳民法公园、民法博物馆不断创新普法宣传形式,加大普法宣传力度,为群众提供更加喜闻乐见的普法活动。
审读:喻方华